“灯舞贺冬奥”国家级非遗涉灯类传统体育传统舞蹈项目线上展示活动之十三:黄龙溪火龙灯舞

   发布时间:2022-2-16   来源:中国彩灯博物馆

黄龙溪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川西水上古镇,火龙灯舞是这里最驰名也最具民间韵味的一项传统群众文化活动。它起源于南宋,当地先民根据主宰光明与黑暗的“烛龙”、主管风雨的“应龙”及“龙生九子”等相关的神话传说,融合蛇身、鹿角、虎眼、牛耳、象腿、马鬃、鱼鳞、兽须,创造了火龙灯舞这一优秀的民间表演艺术。 

一、历史起源

黄龙溪火龙灯舞源于东汉,盛于南宋,据《仁寿县志》《华阳县志》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20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方去”,双流先民根据民间流传的关于主宰光明与黑暗的“烛龙”与主管风雨的“应龙”神话及“龙生九子”的故事,在“舞龙”图腾文化的基础上,按照民间信仰吉祥的“蛇身、鹿角、虎眼、牛耳、象腿、马霹、鱼鳞、兽须”等物,创造了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火龙灯舞——“烧火龙”。后来又有火龙灯舞的相关传说: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曾夜宿黄龙,大造飞龙在天,并与八百大臣共劝刘备登基,刘备遂于武当山即皇帝位,成为蜀汉政权的开国皇帝。自此以后,火龙便作为蜀汉皇帝登基前的吉兆和上天显灵的“瑞应”而被载入史册。后来经过对火龙灯舞的扎制、装饰、舞姿、配乐及表演程式的完善,到元朝其广为流传开来,后又世代相传,便形成了黄龙溪火龙灯舞这一民间文化活动。

二、舞蹈特色

1、人员配置:黄龙溪火龙灯舞表演需要的人员多,一般的人员配置为:舞龙10人,烧花人员10—20人,乐器6—8人,宫灯、排灯等10人,共计50人左右。

2、表演程序:传统黄龙溪火龙灯舞的表演程式为(一)、舞龙人装扮,头戴草帽,裸上身,穿短裤,脚蹬草鞋。(二)、点睛,在喧天的鼓乐声中请德高望重的人给龙“点(朱砂)眼”,先点左眼再点右眼。点时由舞龙者齐唱:“一点金,二点银,三点风调雨顺,四点吉祥太平。”或唱其他贺年的吉祥、喜庆诗词。(三)、游龙,由龙宝引路,一字长蛇,金龙摆尾,腾云起浪,金龙出宫。在鼓乐伴奏中表演飘、游、叠、转等舞姿。(四)、烧火龙,在给龙队挂红放炮后,观众便可持烟花进行喷烧火龙表演。(五)、结束,主人设宴庆贺龙队,表演结束。

经过演变的黄龙溪火龙灯舞,在政府官员宣布“烧火龙”开始后,鼓乐并起,由地方长官或知名人士点燃龙嘴的烟花,此为第二道烧龙方式——“龙嘴喷花”,龙头颔首三叩,向各方、各级贵宾和现场百姓拜年,祝贺新春快乐,此时过节观灯的老幼民众同时点燃手中特制的竹筒烟花,向舞动的火龙交替喷射,霎时,爆竹声声、烟花四起,舞灯人精神抖擞,表演游龙出海、礼仪朝拜、漫游世界、滚翻腾云、喜聚蟠龙等灯技,最后,龙首高昂,龙身呈盘龙状现收式,在烟花爆竹声、锣鼓声、唢呐声、万人呼喊的气氛中,答谢观者,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幸福美满,黄龙溪火龙灯舞表演至此结束,舞灯人把烧残的龙灯置于河边祭祀焚烧,将灰送到河里,寓意送龙顺江入海回宫。

3、表演道具:黄龙溪火龙灯舞表演配置的相关物品有火龙、草帽、短裤、草鞋、烟花、鼓、锣、钹、唢呐等。

三、传承保护

1、传承价值:黄龙溪火龙灯融龙、灯、舞、火于一体,具有浓郁的川西地方特色,它展示了川西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

2、传承状况:黄龙溪火龙灯舞面临生存危机,急需抢救。

3、保护措施:2007年9月开始,黄龙溪镇把火龙灯舞这一民间体育项目纳入中、小学正常的教学计划和体育活动中,并成立了火龙队和板凳龙队,其活动形式既丰富多样又有所侧重。

2008年6月7日,黄龙溪火龙灯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双流县文化馆获得龙舞(黄龙溪火龙灯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分享:
通信地址:中国 四川 自贡市 自流井区公园路6号 丨 联系电话:0813-2118550 丨 联系邮件:zgcdbwg@163.com 丨 纪检监察电话:0813-230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