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舞贺冬奥”国家级非遗涉灯类传统体育传统舞蹈项目 线上展示活动之十:上舍化龙灯

   发布时间:2022-2-13   来源:中国彩灯博物馆

历史起源

上舍化龙灯,发源于清代嘉庆年间天目山脉安吉境内的昆铜乡上舍村,原名“花龙灯”,后称“化龙灯”,流传于安吉、长兴、吴兴等地。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1年),安吉县上舍村艺人杨九龄对以“花篮花瓶串舞龙形”的花龙灯道具在工艺上进行了改革,重点突出了一个“化"的效应,从而形成了“进门是花灯,出门是龙灯”的灯舞。

文化特征

1、表演形式:舞龙表演看起来不复杂,其实不然,仅仅握龙棒都很有讲究。有正常位的双手执把,有一手握把一手上下滑动的滑把,有结合滑把动作将滑动手与固定手转换的换把,还有据情节需求的晃杆。舞龙者要将这些手部动作线娴熟于心,并且在走步与舞步的动态中与表演同伴一起相互配合,也不是件易事。 

舞龙的肢体动作主要是通过如何使用舞龙道具来实现的。表演中的步型同样不是随意而简单的,经对艺人表演的多次细致观察,大概就有8种之多。正步是立正的姿势行走,双脚尖朝前,身体平稳。八字步为双脚自然分开,呈八字形,双腿放松并不笔直。丁字步则和舞蹈中的丁字形步子一致,通常右脚在前,左脚靠后,以丁字形站立,此外还有四方步、碎步、弓步、圆场步、马步等,组成化龙灯表演中的基本步型,与手部动作共同配合,进行游弋、狂舞、穿腾、翻滚、组图造型。 

2、演出场域:上舍化龙灯表演形式多样,它表演的场域也不受太多局限。传统的演出场域主要在村里的空旷场地,或者村内的小道,化龙灯艺人们游弋、狂舞、穿腾、翻滚、组图造型,一气呵成、热闹欢腾。当进入当地人家的稻场、主东家门口,舞蹈阵式、舞龙阵式也立即会发生一些变化来适应较为狭小的空间,这是舞龙艺人长期的练习与表演的约定俗成,也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程式,有时会据表演环境与主家情况有一些即兴,这也正是民间艺人生活化表演的智慧。20世纪90年代后,化龙灯的演出场域拓展到专业舞台、当地政府组织的节庆活动、商业活动等,走上舞蹈的上舍化龙等与传统的演出情况有了一定的不同。

3、表演道具:上舍化龙灯表演的道具是多样化的。1个龙头,1支龙珠,9节荷花灯,1只蝙蝠状的龙尾,12只花瓶灯。32人的表演团队,其中包含了锣鼓伴奏5人,通常女性有14人,2人执牌灯,12人举花瓶。除非舞台式的表演或表演空间特别狭小,通常情况下化龙灯表演都用这个表演编制。 

4、音乐特点:上舍化龙灯的舞蹈音乐以打击乐为主,主要由鼓、锣、大钹、小钹、镗锣组成,通常由5人共同演奏。大锣和小锣还有钹演奏的︱仓才 仓才 ︱ 仓才 仓 ︱ 仓才 仓才 ︱ 才才 仓 ︱这一段锣鼓点,经常在表演中出现。板鼓常在一开始就出现,通常以右击鼓开始为主。在化龙灯表演的各项道具轮番出场时,都有不同的锣鼓点伴奏,具有一定的区别度和辨识性。《上舍化龙灯》一书中记录了龙灯走圆场的演奏谱,可以看到的较大的表演场面常有鼓、大锣、小锣、钹、大鼓同时演奏。

传承保护

随着改革开放,上舍村“化龙灯”才恢复原貌,1991年,为迎接首届湖州丝绸文化节,该村请来了原民间老艺人对“化龙灯”的制作、表演、后场等进行回忆、梳理、复制加工、改进,使隐埋三十多年的“化龙灯”再现雄风,并在湖州丝绸文化节上表演获得圆满成功,受到社会各界好评,从此以后“化龙灯”不断走进节庆、庆典等一系列活动中,成了当地一系列庆典活动的一道文化大餐。1997年,首届安吉竹文化节期间“化龙灯”再次得到改进,新增“双龙抢珠”、“龙腾狮舞”等动作,更添活跃、喜庆气氛,从此“化龙灯”表演趋向成熟。 

2014年11月,上舍化龙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安吉县上舍龙舞艺术团获得“上舍化龙灯”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代表性传承人

杨森芳,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分享:
通信地址:中国 四川 自贡市 自流井区公园路6号 丨 联系电话:0813-2118550 丨 联系邮件:zgcdbwg@163.com 丨 纪检监察电话:0813-230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