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舞贺冬奥”国家级非遗涉灯类传统体育传统舞蹈项目线上展示活动之六:鲤鱼灯舞
发布时间:2022-2-9 来源:中国彩灯博物馆
一、历史起源
鲤鱼灯舞是流传于江西省吉安县固江镇棚下村的一种表演性民间灯彩舞蹈,其起源及部分表演内容与民间神话传说有关。于2008年被文化部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鲤鱼灯舞的历史渊源可上溯到七千年前远古时代鱼族人的图腾“鱼舞”,它以一只鳌鱼为头,青虾为尾,九条鲤鱼居中,鱼虾亲密团结,衔尾而进,以求到达象征幸福美好境地的龙门。
二、表演内容
组成鲤鱼灯舞表演的是以一只外表庄严、昂扬,内心十分慈爱的鳌鱼为头,一只天真淘气的小虾为尾,五只金丝鲤、四只(或十只)红鲤居中,共十一只(或十七只)灯组成,每人一灯,由十一(或十七)人共同表演。
为了到达幸福美好之地——龙门,它们亲密团结在一起,互相咬着尾巴前进。前进途中,它们有时迷失方向,有时遇到敌人乌贼的侵犯,但在鳌鱼的带领下,它们勇于拼搏,终于到达龙门。
1.动作
动作结构为16个环节:鳌鱼进场、鲤鱼出洞、单拆篾塔、双拆篾塔、斜拆篾塔、双斜拆篾塔、三盏球、漂带、上水翻潭、劈柴、寻食、跳龙门、穿龙门、积塔、团龙和咬尾。表演者用脚尖走碎步,观众只见鲤鱼灯轻盈游动,栩栩如生,似鲤鱼又不拘泥于鲤鱼,以神胜形。
2.道具
鲤鱼灯全长约70厘米,以竹篾为主要材料,编扎好外形框架,用皮纸糊壳,通体贴上片片鱼鳞,内装电池、灯泡照明。鲤鱼灯形体小巧,头尾活动,灯形美观,装饰艳丽,眼、腹、尾部往往装置有灯珠,尤其适合于夜间表演。
3.服饰
表演时,统一着装,一般穿汉民族的传统对襟服装,扎头巾、绑腿、系腰带等。夜间表演多穿深色服,以隐没身形,突出鱼灯。
4.伴奏
伴奏音乐采用民间吹打乐,以大锣、小锣、大鼓、小堂鼓、唢呐等乐器伴奏,常演奏《大武队》《双如意》《风入松》《得胜令》《急急高》等套曲中的段子。音乐根据舞蹈情节和动作而变化,一个花节更换一个曲牌。
5.表演空间
鱼灯于每年元宵节期间,一般在村场院、街道、码头以及各户厅堂等地演出。
三、文化内涵
鲤鱼本身具有美好寓意,鲤鱼灯舞主题思想积极向上,艺术形象生动优美,它抓住水的特点和鱼虾的生活习性,细腻地创编出美丽多姿的舞蹈动作,将生活真实和艺术创造融为一体,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渗透出现实中人们团结奋斗、勇于拼搏、追求幸福、向往自由的可贵精神。
每年元宵节人们都要表演鲤鱼灯舞以祈吉祥如意。夜间表演时,灯舞的艺术魅力更加突出。
数百年来,鲤鱼灯舞的民间表演活动维系了泸水河沿岸棚下村人的亲密关系,在迁居落户于固江的棚下村人走出自闭,与原住民友好交往并最终融入当地社会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传承人
邓建民,男,汉族,江西省吉安县人,自幼喜爱民间灯彩艺术,1984年在老艺人何振辉的指导下,开始学习鲤鱼灯表演及制作技艺。
五、传承发展
50年代和60年代,吉安鲤鱼灯曾参加全省和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并多次获奖;周恩来总理曾接见过演员。当时的中央文工团还将鲤鱼灯带到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出。
1984年,在华东六省一市舞蹈节上,经江西省歌舞团移植的鲤鱼灯又获一等奖。
1987年参加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江南索密》电影纪录片在海外播映宣传;
2000年,“首届江西农民艺术节”展演荣获一等奖;
2005年,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首届民谣、民乐、民舞博展会”上,获“优秀贡献奖”和“优秀组织奖”;同年5月,鲤鱼灯赴山东青岛参加首届中国秧歌节;
2008年,国家文化部在江苏省苏州市举办了“首届中国农民文艺会演”“鲤鱼灯”成功入选并夺得“丰收杯”大奖;
2010年,赴澳门参加民政总署主办的内地春节习俗展演活动。
六、传承现状
传承人邓建民表示,近年来农村劳力纷纷外出经商、务工,村中大多是留守的妇女、老人、小孩,找不到适合的人去传承这门技艺,找到下一代的传人更是难上加难。
邓建民也试过很多方法,比如进到县保险公司、消防大队、老年大学等地方,将鲤鱼灯带到城区,吸引一些年轻人前来学习;他还带领队员们来到庐陵学校、固江小学等,从娃娃抓起,传承这门技艺。可是邓建民知道,真正要打好鲤鱼灯,不仅仅是靠蜻蜓点水般的教学就能做到,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操练,可是目前鲤鱼灯活动仍然多为自娱性、公益性地开展,鲤鱼灯队伍中的队员们也都是凭着自己的兴趣和热爱在支撑,考虑到现实原因,鲤鱼灯在未来要真正地传承下去,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