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舞贺冬奥”国家级非遗涉灯类传统体育传统舞蹈项目线上展示活动之二:古蔺花灯

   发布时间:2022-2-5   来源:中国彩灯博物馆

历史起源

古蔺花灯是以古蔺为中心,流传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中游地区。是流行于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一带的汉族民间歌舞艺术,具有“要逗要笑、要拽要闹、要唱要跳”的表演风格。相传源于唐宋,据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又据《古蔺县志》记载:清代中叶,古蔺花灯已盛行民间,俗称“扭扭灯”,每年正月初二至十八,村寨各路灯棚走街串巷“耍花灯,贺新年”,说唱吉祥,祝福平安。经历数代人的传承,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古蔺县也因之被称为“花灯之乡”。

故事起源

有关古蔺花灯的起始,在其唱词中有这样的叙述:“灯从唐朝起,灯从唐朝兴,唐朝兴起至而今,皇母娘娘害眼病,许下三十六盏灯,十二盏上天变成紫微星,十二盏下地化做五谷灯,十二盏留在民间为花灯。”“武宣王(宋仁宗之弟)闹花灯,抢去妻子罗慧英,抢去妻子罗小姐,包爷抬头把冤申,包爷抬头冤申了,万古流传到如今。”按此推断,古蔺花灯源于唐宋,据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花灯内容

1、表演角色:

古蔺花灯的表演者主要是一男(“唐二”)、一女(“幺妹”),幺妹由男子扮演,民间称为“童子扮幺妹”,另外还有一诙谐的丑角。谓之“打岔老者”,在节目中穿梭逗趣。

2、表演服饰:

唐二:戴草帽,穿浅蓝色镶白边中式对襟上衣、中式长裤,系红绸腰带,外套浅黄色镶黑边坎肩,扎绑腿,穿草鞋。

幺妹:梳云髻,髻围插花,束长发,戴银耳环、银手镯,穿粉红色绣花大襟上衣、绣花长裙、大红绣花鞋。梳独辫,头左俩插一朵红色绢花,戴耳环,穿粉红色大襟上衣,浅蓝色中长款,系深蓝色蜡染白花镶白边短围裙,穿黑色布鞋。

3、表演道具:

古蔺花灯在表演过程中,一般会用到折扇、蒲扇、拂尘、方巾、长方巾、牌灯、八面灯、莲台灯、桃儿灯、荷花灯、鼓鼓灯、蝉儿灯等道具,主要以各种灯为主,各种道具的运用和动作手法皆有不同。

4、表演音乐:

古蔺花灯的音乐旋律优美、节奏鲜明,融入民歌、山歌、小调、戏曲等元素,曲调优美动听,粗犷豪放,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台上领唱,台下帮腔,演员与观众互相交流,融为一体,形成台上台下互相呼应的热闹场面。

艺术特色

1、造型:

古蔺花灯的各类造型则都冠以名字,如观音坐莲台、龙凤翻身、蛤蟆晒肚、盘根错节、鸳鸯展翅、犀牛望月、膝上栽花、日月相印、金龙抱柱等。

2、队形:

古蔺花灯的演出是在“堂屋”或院坝进行的。由于演出场地的限制,花灯动作幅度较小,一般没有大的跳跃或翻腾,队形也无多大变化,多是原地边唱边扭或二人擦身交换位置。舞蹈步伐以“十字步”、“花绑歩”、“矮子歩”为主,并按“绕盘架”、“三穿花”的队形流动。

3、动作:

古蔺花灯在唱歌词时,舞蹈动作比较单一,主要是随唱词的内容,男女相对做一些象征性的动作,而基本动作与各种双人造型,则是在锣鼓声中表演。舞蹈中的基本动作有“梭铜盘”(唐二右手执蒲扇,围着幺妹左右穿梭)、”“跳转步”(唐二面对幺妹左右跨腿跳转)、“踩十字”与“双飞燕”等。

4、动态:

古蔺花灯舞蹈分幺妹(男扮女角)、唐二、打岔老者三人的角色扮演。各角色的舞蹈动律动态各有其特点,其中尤以唐二与幺妹的双人造型为主要特色。

传承保护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古蔺花灯被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古蔺花灯的表演从未间断,唱词内容均以反映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为主要。经历数代人的传承,以民间艺术形式通过传统的节俗活动延续至今,成为了极具地方特色的花灯歌舞代表作。1995年以来,古蔺县对花灯进行了多次全县性普查摸底,对所收资料予以了整理,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古蔺花灯进行了录音、录像,并对境内每个灯班及传承人予以了登记、造册。2005年,古蔺县对花灯的道具、服饰、场记、音乐、动作等作了详细研究,编制了优秀汉族民间文化《古蔺花灯》,录制了《古蔺花灯》专题光碟,系统介绍了古蔺花灯。2005年至2007年,古蔺花灯先后被列入古蔺县、泸州市、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起,古蔺县财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古蔺花灯的传承、保护与宣传,并给予古蔺花灯代表性传承人经费支持,定期开展传习活动。

2014年11月11日,古蔺花灯成功申报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古蔺县文化馆获得“古蔺花灯”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代表性传承人:陈跃均、姚占楷、谢建刚、陈泽开、程第昌



分享:
通信地址:中国 四川 自贡市 自流井区公园路6号 丨 联系电话:0813-2118550 丨 联系邮件:zgcdbwg@163.com 丨 纪检监察电话:0813-230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