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舞贺冬奥”国家级非遗涉灯类传统体育传统舞蹈项目线上展示活动之二十一:布依族高台狮灯舞

   发布时间:2022-2-24   来源:中国彩灯博物馆

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马岭镇瓦嘎村流传承着一种布依族世代相传的民间杂技艺术——布依族高台狮灯舞。

一、历史起源

瓦嘎布依族高台狮灯舞是流传在贵州省兴义市马岭镇瓦嘎村的一种民族民间舞蹈,于东汉时期传入盘江流域,三国南北朝以后逐渐盛行。古有“避邪狮子引导其前”的话。元、明、清各代,舞狮活动更加广泛。狮舞何时流入黔西南,无文字记载。因佛经上说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具有镇邪的本领。因此,这种历史上带有宗教色彩的狮舞活动,很早就在兴义盛行,不少的布依族村寨,至今还保持着这一活动,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狮子舞。据民间艺人介绍,高台狮灯多年前已在瓦嘎流传,他们学狮子是世代承传的,一般从六、七岁学玩“猴子”,尔后学玩狮子的各种技法。一百多年来,瓦嘎狮灯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二、表演特色

1、表演形式:布依族高台狮灯舞表演时,用六张或八张八仙桌叠成高台,最上的一张翻转过来四脚朝天,狮子自下盘旋而上,时而转动,时而跳跃,在此过程中完成翻、滚、叠等惊险动作。上到顶部以后,狮子在四只桌脚上凌空起舞。遇到这种凌空表演,瓦嘎的狮灯艺人会用高难度的“跳脚”技巧迅速准确地跳过去,表现出高超的功夫。高台狮灯的打击乐器称为“响器”,由马锣、钵、堂锣、鼓等组成,打法有上百种,新颖别致,变化极大。

2、动作特征:先是沙头(沙面和尚)上高台桌的最顶层做“洗面”动作(意为给全村的寨民洗去所有邪气)。其次是两个小狮上台“翻天云”(意为上天接福)。再次是单狮或双狮上台“踩斗”(意为护福回寨)。

一个舞狮班子,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五人。一般同时登台表演的是4人。两个人扮狮子,把狮头狮皮披盖在全身,只露两脚;另外2人分别装扮成孙猴和沙头笑脸和尚。有时还有同时出场的小狮子。“孙猴”和“笑脸和尚”挥舞手帕逗引大狮子逐层攀上高台,直至顶端。上攀的动作十分惊险,有正上、倒上、翻上,“小猴”与“沙头和尚”,“小狮”与“小狮”一正一倒向上;大狮子有直上、穿上、穿绕桌子螺旋上,到最高处还要四脚踩桌腿表演,不带任何保险绳索。所表演的技巧,都有生动形象的名目,如“燕子翻飞”、“蛤蟆抱崽”、“鳌鱼吃水”、“雏鹰展翅”、“鲤鱼晒肚”、“蜘蛛吊线”、“仙猴摘桃”、“滚龙抱柱”、“冲天倒立”、“靠背翻”、“踩高桩”、“叠罗汉”、“旋风车”等。一个舞狮班有时可连续表演四、五个小时。有些动作使人屏息,怦然心动,有些动作又因滑稽可笑而使观众忍俊不禁。

三、传承价值

瓦嘎布依族高台狮灯舞活跃于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及婚丧嫁娶等场合,是布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生动展示了布依族的生产状况、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理想追求等,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传承保护

百余年来,瓦嘎布依族高台狮灯一直在瓦嘎布依村寨世代传承,虽然保存了布依族古老的杂技表现形式,并被命名为省级“布依高台狮灯艺术之乡”。但由于瓦嘎布依族高台狮灯没有文字记载,加上布依高台狮灯艺人在口传心授的时候都是传内不传外,给高台狮灯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人为的障碍,存在流传的局限性。目前,瓦嘎村仅存一支高台狮灯表演队伍,高台狮灯艺术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2008年,狮舞(布依族高台狮灯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分享:
通信地址:中国 四川 自贡市 自流井区公园路6号 丨 联系电话:0813-2118550 丨 联系邮件:zgcdbwg@163.com 丨 纪检监察电话:0813-2303404